已有前車之鑑但仍成功得手的imB詐騙案
更巧合的是,該平台的真實項目亦僅有5%,主嫌也喜歡豪車、豪宅與奢侈品。台灣金管會也早在2016年即「提醒」民眾得注意網路借貸平台之風險,可惜的是,相較於曾男積極向前輩取經,投資大眾們顯然沒有記取教訓。
更巧合的是,該平台的真實項目亦僅有5%,主嫌也喜歡豪車、豪宅與奢侈品。台灣金管會也早在2016年即「提醒」民眾得注意網路借貸平台之風險,可惜的是,相較於曾男積極向前輩取經,投資大眾們顯然沒有記取教訓。
我們雖然無法猜到競爭對手掌握了哪些黑料、會在何時爆料,但至少不要再主動提供好料了。
在詭譎多變的職場,高管若想行得長遠、走得漂亮,在道德誠信這個領域,確實必須刻意為之,即使到了「道德潔癖」的地步也沒關係。明確了解公司規範,嚴格認定「個人」與「公司」界線,才是自保之道。畢竟,公司非常需要你時,老闆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你能保證,永遠都那麼被需要嗎?
已經出現這麼多起假造案例,為什麼US News還沒學乖、發展出防弊偵測機制?比如說,天普在成為遠距MBA霸主前,每年僅有25%至33%的學生有GMAT成績,但某年卻突然變成100%。如此異常的變化,US News只要眼睛沒瞎都應該看見了。他們是真的睡著了,還是裝睡叫不醒?
先撇開「具名檢舉等於可以被公開」的謬論,匿名檢舉不代表允許黑函攻擊,成效也不一定輸給實名舉報,端看企業組織如何管理。
只要有人宣稱能夠精準預言未來,並藉此收費或是獲利,都讓我不免想起那些神棍慣用的伎倆。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研究了靈朱其人其事後,不意外地破解了「精準預言」背後的小小伎倆。
如果正愁不知道如何說服小孩數學跟英文很重要,請告訴他們這個故事。學好機率,可以找出樂透的漏洞;學好英文,多看國際新聞培養眼界,屆時台灣樂透也弄出類似WINFall時,才不會與財神爺擦肩而過。
台灣多數媒體也報導了此消息,不過除了轉角國際以外,鮮少深入探討原來的11項指控是什麼、哪4項做出有罪判決、以及最重要的-為什麼其他7項沒罪。
先不論在這場「蕾神之鎚 vs. 宏慌之力」的是非對錯,李靚蕾的表現讓人十分驚豔,因為她的行為完全是我們所期待的「完美吹哨者」。
此種留言的重點為,不實廣告的薦證者(代言人)與廣告主,皆負有法律責任,而為新書撰寫推薦序的名人,可視作薦證者,怎麼可能沒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