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視角看龐氏騙局始末

雖然這麼說有點政治不正確,但讀完惡名昭彰的「龐氏騙局」始祖自傳,讓我想起改邪歸正的「神鬼交鋒」法蘭克,因為他們都聰明靈活又幽默,是非常討喜的人格特質。龐氏騙局早已成為「前金補後金」的詐騙類型代名詞,新聞媒體經常掛在嘴邊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不過透過此書從創始者的視角重建歷史,會發現非常多之前忽略的細節,著實新鮮有趣。

郵票全是門好生意?

商業書信往來中,附上回郵信封與郵資給收件人是基本禮儀,不過若是跨國郵件,那附上寄件人本國郵票並沒有意義,畢竟收件人國家不承認他國郵票,這也是萬國郵政聯盟(UPU)想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國際回郵券的制度也應運而生。收件人在當地國購買國際回郵券寄給收件人後,收件人可在當地郵局兌換足以郵寄外國的郵票。

在一封從西班牙來的信件上,龐茲(Charles Ponzi)發現了回郵券,搭配過往的外匯知識,他在紙上快速計算,發現了一條無人走過的致富捷徑-回郵券的無風險套利。以當時的匯率來看,一美元可以在西班牙買到22張回郵券,寄回美國可兌換為1.1美元的郵票,毛利為10%。在幣別貶值嚴重的國家如義大利,同樣的操作手法之下,報酬率來到驚人230%!

有了這個「理論上」的發財之道, 下一步就是募集龐大的資金。龐茲開出45天內可以得到50%報酬的高利,順利的在短短一年吸引了波士頓四萬多名投資者,投資總金額高達1,500萬美金。

解決了資金問題,龐茲只要都拿去買回郵券不就發大財了嗎?為什麼還要走上詐騙一途呢?原因也不複雜,因為要處理的數量不是人幹的。如果一美元可以買22張回郵券,那1,500萬美金可以買3.3億張。在此量級之下,想像要派人出國蒐購回郵券,然後再帶回美國換成郵票,會是連阿湯哥都放棄的不可能任務。

所以龐茲只好拿新投資者的資金,先補給舊投資者再說,反正利誘下從來不缺投資者。最輝煌的時候,每天會有100萬美元爭先恐後投入騙局。

曾經也是好人?

當然,每個人都試圖美化自己的行為,只陳述自己有利的事實,詐騙慣犯龐茲更不例外。從下述的事件可以看出來,他真心認為自己並不壞:

  1. 曾是熱血又義氣的好人:龐茲捐皮膚給發生燙傷意外的護士,扛下朋友的罪入獄,幫忙朋友帶人坐火車進美國再次入獄,前半生根本是阿信。
  2. 騙局並非預謀:龐茲無時無刻不想發財,一直想新的賺錢點子,在發現回郵券的秘密之前,他正在創辦貿易刊物賣廣告。
  3. 試圖力挽狂瀾:等他發現回郵券計畫根本無法付諸實行,他開始幫投資人買保險,避免出事時資金化為烏有,還多元化投資項目(買銀行和商船),並透過逐步降低支付給投資者的利息,期望能把一切導正。
  4. 可能是第一位公司治理倡議者:他認為銀行股東只拿到4%的利潤,與承擔的風險完全不對等,要求改革。

貪婪無罪?

龐茲花錢買豪奢品、被潛返義大利後還試圖詐騙墨索里尼的事蹟看來,他並沒有走上法蘭克的坦途,因此所說的各種好人事蹟,可信度並不高,也應該要為此負起最大的責任。不過,這些追求不合理高利率的投資者,完全沒有任何責任嗎?高利率的背後,代表一定有人因此損失,投資者只不過是想躲在龐茲背後吸血,在不弄髒手的情況下坐享其成。

有趣的是,如果連神父都抗拒不了龐茲高利誘惑,把教堂修繕用的儲備金六百美元都投進去了,其他人瘋狂陷入,似乎也並不意外。

分享給更多人
免費註冊按讚,支持優質創作
5 1 vote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