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r2XFZOxfTq-7TUHmABLLQ
從德國之光跌落為國恥的好書

發跡於德國的Wirecard(下稱威卡),2020年6月爆出「消失的19億歐元」的財報醜聞,絕對堪稱史詩等級。不過,華文世界對此案似乎沒有投入對應的關愛眼神,相關報導並不多。所幸,長期追蹤此案的兩位德國記者將整個事件彙整出書,把過程梳理得有條不紊,加上商周引入台灣,服務了關注此案、但不諳德文的讀者(如我),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個世紀大案的神祕內幕。

威卡是何方神聖

現在無時無刻享受網路購物便利的我們,大概很少會思考是什麼樣的技術讓購物體驗如此順暢輕鬆?或許必須把時間拉回到線上刷卡尚未普及前,才能解釋威卡之所以這麼「威」的原因。

古早的網民線上購物後,能選擇的付款方式不多,阻力又大。ATM轉帳並須到實體機台前輸入一長串的帳號,傳真刷卡得先手寫授權書、卡號資料又容易外洩,現金則得實際碰面才能繳交。因此,電商無不積極尋找方便、快速、安全的金流解決方案。

於是,線上刷卡逐漸成為最主流的線上付款方式。商家若要導入線上刷卡,雖然可以直接找銀行提供「信用卡收單服務」,不過由於此方案的條件限制較為嚴格,也無法支援越來越多元的支付工具,因此協助商家處理「付款大小事」的PSP(Payment Service Provider,支付服務提供商)紛紛成立,透過提供單一介面,簡化商家對於線上付款所需進行的繁複手續與設定。知名的PSP有PayPal、支付寶、台灣的紅綠藍(紅陽、綠界、藍新)等。

當然,威卡也是一家PSP,而且是歐洲霸主。只不過,它的主要客戶稍微不同-成人網站與線上博奕。

霸主如何殞落

與其他知名弊案最大的差別,在於早有人提出威卡的收入疑點重重。從2008年開始,德國投資人保護協會即質疑威卡經營層購買客戶的決策,金融時報記者也撰寫多篇報導,懷疑其收入來源的真實性。不過,德國政府似乎總是與威卡同一陣線,金管會(BaFin)甚至以操縱市場為由,禁止投資人放空威卡。

其手法說穿了也並不特別-虛增營收。透過查核不易、地處偏遠的海外公司,以及關係曖昧不明的第三方夥伴來增加營收,而這些最終得化為現金的營收,又存在菲律賓銀行的信託帳戶中。複雜、不直覺、難以查證,都是此類弊案的常見特徵。

時任CEO馬庫斯.布朗(Markus Braun)

2018年的財報上,威卡約當現金總共有29億歐元,財務狀況看似十分穩健。可惜的是,其中17億是從客戶信用卡代收、之後得付給商家的暫收款,作為過路財神的威卡並不能碰;另外19億,則是根本沒賺到也不存在、但放到信託帳戶充胖子的幽靈存款。這表示威卡真正能支用的現金只有2億多,對於早已是「護德神山」、營運規模橫跨全球的威卡來說,這點杯水車薪根本遠遠不足。

是純粹巧合?還是重要到不能出包?

一開始,我以為德國金管會、司法機關、會計師、監事會的無作為或包庇,只不過是湊巧同時發生,所以才釀成悲劇,正如瑞士奶酪理論所述。不過,在細讀此書後,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作為德國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上述負責把關的角色們,對於威卡一定都有期待與「所求」。

政府希望有傲人政績,威卡在跨國經營與影響力正是最好的證明;會計師收取高額的審計公費,還能打著威卡招牌招攬客戶,又怎麼有心思抓出問題?監事會成員發現問題也不敢過於施壓,避免影響業績,而且沒人希望自己任內出包。「重要到不能垮」的特質,讓監管單位都願意開綠燈讓路,恐怕才是造成奶酪理論的主因。

如果仍無法想像,試著把威卡換成台積電,想想看對應的監理單位會有什麼反應,一切就明瞭了。

分享給更多人
免費註冊按讚,支持優質創作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