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親自扮演福爾摩斯的莊主

時至今日,葡萄酒不再僅是農作物發酵後的液體酒,它參雜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用來彰顯身分地位與生活品味,同時還是報酬率極佳的投資商品。作為一個曾經認真品嘗、還上課考證的紅酒迷,《酸葡萄》讓我看得直呼過癮。倒不是此片有如《神之雫》般細數每支美酒的味道口感、讓人看得口水直流,而是它對於主角魯迪(Rudy Kurniawan)背景與手法的抽絲剝繭,以及精準分析圍繞在他身邊各取所需的荒謬。

不只是假酒

在美國洛杉磯的品酒圈裡,魯迪曾經是個極速竄起的神祕富二代。相較於他的財力與收藏,魯迪意外的待人和善,謙遜有禮的同時還大方贈酒,味蕾精準又知識淵博,因此各大品酒組織與拍賣會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這也是當他拋出夢幻酒莊與稀有年分名酒給Acker拍賣行時,完全沒有人會聯想到假酒的原因。

但羅蘭彭索(Laurent Ponsot)酒莊的莊主並未折服於魯迪,他在2008年一場Acker拍賣會上,當眾指認出於自家的珍品是贗品,並開啟了他的福爾摩斯之旅。同一時間,美國富豪Bill Koch也聘請私家偵探,調查魯迪販售的假酒來源,以及最讓人好奇的-他到底是何方神聖

疑點重重

經過私家偵探的調查,魯迪根本不是家財萬貫的富二代,而是一位在美國留學後滯留不歸的印尼華僑。

這也勾出第二個疑點:每月得花費100萬美元買酒的他,鉅款從何而來?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像。根據私家偵探的調查,極有可能是魯迪在印尼老家的舅舅們分別從搶銀行跟掏空銀行所得來的!

純有資金還不夠,如何快速大量製作假酒才是關鍵。由於製作假酒步驟繁瑣,必須拿不同葡萄酒依照比例混合,不斷試誤中找到最接近的風味,還得泡水撕標、蓋章、封蠟等,製作一瓶至少要一小時才能完成,以魯迪一己之力無法短期完成上萬瓶,勢必還有其他共犯。只不過,隨著魯迪入獄服刑,共犯疑雲也就不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了。

人性弱點

Acker並非國際知名拍賣公司,為了錢蒙蔽良心並不意外,但怎麼連佳士得這類的全球頂尖拍賣行也遭蒙騙?是因為過於認真核實拍品可能會影響佣金收入,所以假裝不見?又或是儘管拍品真實性存疑,但由於過於珍稀、足以引起大量關注,所以只好拿名聲賭上一把?

幾位魯迪曾經的好酒友,至今仍認為他不可能做出這種事。會造成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原因,到影片後段終於揭曉:他們跟魯迪買了六千瓶假酒,一旦承認魯迪賣假酒,就代表他們手上都是假酒,同時也代表他們很傻,酒也無法轉手。有趣的是,這幾位的共同特徵是品酒能力很差,假酒還說得頭頭是道。

另外,近期《全面反擊》提到的律師道德,在此片又再次完美演繹。魯迪的辯護律師在罪證確鑿之下,仍能想出看似有理實質鬼扯的理由,如「魯迪做的是翻新,而不是偽造」、「由於名酒的體驗太美好,而魯迪可以精準重現味道,那為何不能再次創造那種體驗呢?」。

最後,不知道魯迪自己有沒有發現,其實他有更好的路可以走。假設酒友們的說法無誤,那麼他無比精準的味蕾,可以成為名侍酒師,或是甚至創業成立自己的葡萄酒品牌,主打平價但接近名酒的口感。可惜,「快速發大財」讓他無法繼續西裝畢挺的周旋於玉液瓊漿,而是在牢中待上十年後遣返印尼。

舞弊調查金句

私家偵探講了一段話,非常精準描述了舞弊調查的魅力,也說出了舞弊調查從業人員的成就感來源,讓我至今仍無法忘懷:

調查人員背後的動力,就是展現騙局精妙之處。

分享給更多人
免費註冊按讚,支持優質創作
5 1 vote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