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電影>日劇

2013年因《半澤直樹》而爆紅的的日本職場作家池井戶潤,其他作品也陸續被改編為日劇,像是作為半澤兩季之間撐場的《逆轉之戰》、政治小說《民王》、講述傳統小廠如何打造新式跑鞋的《陸王》等。多產的他,眾多作品中有兩部際遇最為特殊,既改編為日劇、後又電影化。一部是《飛上天空的輪胎》,另一部則是《七個會議》。

內容簡介

池井透過上班族避之唯恐不及、又不得不參加的一個個「會議」,慢慢揭開一個存在於東京建電的大秘密。在氣氛肅殺的業務例會、供應商兄妹兩人的臨時會議、促成誠實商店的環境會議、統整業績與經費的統計會議、客服月報的編輯會議、與總公司社長的御前會議、追查弊案的調查會議中,業務人員所承擔的業績壓力、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企業文化、鉤心鬥角的辦公室政治、不通人情的官僚心態都在這七個會議中漸漸成形,也帶出不同角色的鮮明性格,和面對困境所做出的選擇。

電影裡有好多熟面孔呀

 

為了壓低成本好拿下某個大案、達成業績目標,你願意與供應商一起造假數據、提供劣質零件給客戶嗎?如果那個零件是螺絲、而你的產品是列車與飛機座椅,強度不足的螺絲,會讓安全係數打折,甚至危及成千上萬乘客的生命,你還願意這樣做嗎?

北川部長願意,明星業務課長坂戶也願意,在會議中打瞌睡的「萬年組長」八角卻不願意。他看似無能,實際上卻精明的很,畢竟只有他發現這間公司兩件相隔多年、但手法大同小異的弊案 —與供應商串通造假測試數據,順理成章利用次級品降低成本拿下訂單。

如果你是公司社長,收到舞弊調查報告,若召回前述瑕疵品,總賠償金額高得嚇人,可能會讓當期財報非常難看,你會下令召回還是隱瞞?

德川社長選擇後者,宮野社長也是。

一點想法

《七個會議》將員工面臨業績壓力、企業處理弊案時的種種外部因素、考量重點與決策過程,都臨摹得入木三分。以舞弊稽核師的角度來看,以下三點最令我印象深刻。

  1. 舞弊三角中的「壓力」與「合理化藉口」,在此劇中被完美演繹。總是訂定超高業績目標、在會議上狂罵業績未達標員工的北川部長,給業務人員帶來了惡性的「壓力」,逼迫他們走向造假舞弊之途。而事發後試圖掩蓋事實的北川部長與宮野社長,總是用「若公開事實,公司會倒閉,許多員工會因此失去工作」等似是而非的藉口,正當化自己只想保住官位的愚蠢決策。
  2. 按理說,開發供應商、採購原物料的工作,通常會交由採購部門處理,業務單位僅負責拿下訂單與維持客戶關係。不過,在小說中的東京建電,卻是業務兼任採購,讓業務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擁有太多的權力與空間,違反內控中最基本的「職能區分」概念。
  3. 日本企業文化強調「合群」、「階級」、「唯命是從」,這種繼承自武士道精神的特色,其實是防弊大忌。如果沒有以誠信正直為基底的價值觀,一旦出事後高層選擇隱瞞,部屬多半也只能選擇服從。近幾年東芝、三菱、Olympus、KYB等日本大企業崩壞,與企業文化息息相關。

該看小說、電影還是日劇

小說與電影,都各有其優缺點。

小說對於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故事的推展十分順暢,可惜結尾過於潦草;電影一開場的業務會議,不管是演員、攝影、構圖或音樂,立即呈現出一股肅殺之氣,成功抓住觀眾的眼球,且後續劇情安排緊湊,讓人看了大呼過癮,不愧是半澤班底。可惜八角的刻畫過於玩世不恭,與現實生活中的吹哨者差異太大,而為了劇情流暢度更動與犧牲不少原著中的設定此點,對於池井鐵粉來說可能不易接受。

日劇較忠實呈現小說劇情,八角與原島的人物刻畫也與原著設定接近,但NHK的改編風格與演員演技都較為平實,無法如電影般激起人心中的憤憤不平,是美中不足之處。

七個會議電影中Xenox,也出現於半澤直樹的錄音筆

許多影評皆注意到池井被改編的影視作品中,故事內的公司會交互出現在其它故事中,似乎是想打造向漫威致敬的「池井宇宙」。如《七個會議》中坂戶課長的哥哥是在東京中央銀行任職,半澤直樹剛好就在該銀行任職;《半澤直樹》中出現的Xenox廠牌錄音筆,即是《七個會議》中東京建電的母公司。

可惜的是,在原著小說中,並沒有這樣的設定。這些應該都是《七個會議》、《下町火箭》、《陸王》、《逆轉之戰》與《半澤直樹》導演福澤克雄刻意為之。

七個會議電影一幕(半澤收回五億後任營業第二部次長)

分享給更多人
免費註冊按讚,支持優質創作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