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曝光、舉世震驚的安隆案,距今已20年。第36期的Fraud Magazine封面故事,由安隆案吹哨者、公司發展部副總雪倫(Sherron Watkins)來撰文,別具意義。她在2001年夏天,即寫信警告董事長肯尼斯(Kenneth)安隆所採用的會計手法,存在極為嚴重的問題,並於之後出庭作證指控董事長早已知道問題卻試圖掩蓋。
她從安隆崩壞的教訓中總結了以下10個警訊,作為評估公司營運的重要指標:
1.風險管理的狀態(State of risk management)
跟能賺錢的業務單位比起來,風險管理或內部稽核單位說話完全沒份量。安隆審計委員會的董事跟公司風險管理人員幾乎沒見過面,內部稽核部門甚至完全外包,根本無法發揮功能。
台灣上市櫃公司雖然依法得設置隸屬於董事會的內部稽核人員,但被當成花瓶擺飾、報告給財務長、與獨董沒直接溝通管道等狀況也時有所聞。
2.高層基調(Tone at the top)
肯尼斯要求所有員工出差時,必須透過他妹妹的旅行社Alliance Worldwide處理,該旅行社光從安隆手上就已經拿到千萬美元的生意。另外,肯尼斯也經常利用公司噴射客機進行私人行程。
前陣子剛爆發的WeWork醜聞,飄髮哥也是如法炮製呀…
3.過分仰賴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 overuse)
安隆當時的獎勵機制,幾乎都靠股票選擇權,因此全公司上至董事下至員工對於維持股價都有強烈的動機,即使作假也在所不惜。
4.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為了作假帳,安隆當時作了非常多複雜交易,以及極為艱澀的會計處理。員工對於這些交易與手法並不完全了解,也不試圖追根究柢,反正那群拿錢辦事的外部顧問跟會計師都說OK,應該沒問題了。外部顧問跟會計師心想,我只是提供「建議」,公司自己內部還是得評估與決策。
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既視感在次貸風暴中早已出現過。
5.異常積極的公關操弄(Active spin machine)
Spin machine於此是貶義,表示公關團隊試圖斷章取義或扭曲事實,好讓大眾產生對公司有利的印象。較同業更為積極的操作,代表公司試圖隱瞞不可告人的祕密。
6.總有例外(Exception to the rules)
即使公司已有行為準則,但明星員工違反時卻從輕發落。Google、Uber等都已經為我們完美示範了什麼叫做「說一套、做一套」。
7.高層異動頻繁(High executive turnover)
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公司經營出現問題時,高層總是第一個跳船逃離。台灣上市櫃公司高層異動時得公告重大訊息,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樂陞、東貝、康友等,都是再明顯不過的例子。
另外,更換簽證會計師,也是一個頗值得關注的重點。有「台灣版安隆」支撐的博達,出事前不也從安侯建業換到勤業?
8.溝通受阻(Impeded communication)
把壞消息傳遞給公司高層的管道極不暢通,沒有完善的舉報機制。不過,若整個公司文化都已腐爛,有此管道似乎也於事無補。
9.魅力型領導下的病態自戀(Charismatic leadership masking malignant narcissism)
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利用本身特殊人格吸引員工的魅力型領導者,通常剛辟自用、視規則為無物。看看飄髮哥吧…
10.董事們允許財務長利益衝突(The board of directors allows the CFO to enter a conflict of interest)
安隆高層允許CFO成立LJM基金,同時與公司交易,讓CFO處於利益衝突的情境,也違反公司的行為準則。其實不僅CFO,CEO或其他高層主管也不應有此特權。
WeWork的飄髮哥為大家提供幾個鮮活的例子。WeWork為了取得了We的商標權,支付飄髮哥590萬美金。另外,飄髮哥本人也名列WeWork的房東清單,WeWork也因此支付了數百萬美金給他。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就我看來,這些警訊都與公司治理相關,也是檢視「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是否健全良善的信號。雖然這10個警訊之間互相關聯、也不盡完整,不過千年不變的人性,讓它們在20年後依舊非常值得監管機關、或是想找個好公司的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