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弊案件的法院判決資料(裁判書)正如璞玉,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充滿了艱澀無趣的火星文,但在舞弊稽核師眼中卻是難得的寶藏。新聞報導中沒提到的弊案細節,像是詳細始末、檢方提出的證據、檢事官整理的金流清單、辯方反駁的理由等等,都一一在裁判書中現形。
台灣的判決資料是公開的,而且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於2019年4月改版後,查詢與使用上變得親民不少。比如說,以往需要輸入多個條件才能查詢的方式,已精簡為類Google的單欄式查詢;之前若複製判決書的文字,可以發現內容會在每經過 28 個字元就會自動斷行,必須人工接起來,現在增加了「去格式引用」的功能,可以減去不少應用上的麻煩。
更多改版的優化可參考一起讀判決。
除了司法院的官方資料外,民間也有團隊以此資料為基礎,發展出更友善的介面與多元加值應用。像是法源強大的搜尋功能,以及納入近期公開的民國39至84年間裁判書全文掃描檔,或是立志成為「法學界Google」、讓判決搜尋更容易且精準的Lawsnote,都是查詢與閱讀裁判書的好用工具。

中國的案件怎麼查?
令人意外的是,中國官方不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了大部分的裁判書,連查詢介面的友善度、結果回傳速度都超越台灣。這代表背後的並不只是更先進的硬體,還包含了背後資料庫架構的設計、搜尋引擎的運作方式等軟實力。
據Lawsnote分析,改版前的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在搜尋技術上大約落後「中國裁判文書網」五年左右。

中國民間則有更多團隊投入此領域,包含無訟、北大法寶、聚法案例、Alpha、法信、威科先行、理脈、把手案例、Openlaw、元典智庫等,多樣產品任居挑選。

結語
儘管中國在「法治指數」上屬於後段班(88/128),但其官方資料的查詢架構設計,以及民間蓬勃發展的「法律科技」,都值得我們借鏡。